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识分享的壁垒,消融了创新的边界,推动了创新2.0形态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边界的“消融”。创新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也带动了产业形态、政府管理形态、城市管理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智慧城管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工具的应用,也需要微博、维基等社会工具的应用,更需要LivingLab等用户参与的方法论及实践来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管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要培育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识分享的壁垒,消融了创新的边界,推动了创新2.0形态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边界的“消融”。创新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也带动了产业形态、政府管理形态、城市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如果说创新1.0是工业时代沿袭的面向生产、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创新2.0则是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创新形态。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信息装备中心主任宋刚博士在“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与管理创新”的主题演讲中,从三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社会脉络出发,对创新形态转变带来的产业形态、政府形态、城市形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工具的应用,也需要微博、维基等社会工具的应用,更需要LivingLab等用户参与的方法论及实践来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同时他结合北京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智慧城管建设对创新2.0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圆桌会议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主持,北京市城管执法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宋刚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童云海教授、国脉互联董事长、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教授、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丁爱民副总经理和中星维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曹捷总经理参加了讨论。
孟庆国教授在主持中强调,创新2.0不仅推动了政府2.0、企业2.0等政府管理、产业运行的新形态,也在更深刻的改变着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机遇,而社会管理创新也正是要在社会管理领域实现从创新1.0向创新2.0模式的转变。他对北京城管基于创新2.0的智慧城管探索进行了肯定,认为北京的智慧城管建设是一个很好的社会管理创新案例,并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开放创新、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推动城市可持续创新。杨冰之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用户在整个生产服务体系中的位置,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强化群众满意的目标、强化社会需求的导向,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融合中,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切入准确定位智慧城市建设。
童云海教授认为,北京城管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和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是对智慧城市管理的创新探索,他提出要通过数据驱动的社会需求挖掘使得政府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并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沟通互动、协同创新、市民参与,让从政府自身出发的管理过程变为从服务对象、市民出发的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
宋刚博士在讨论中指出,智慧中的“智”是技术、“慧”是人,要注重“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做到“集大成、成智慧”,注重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民的参与,做到城市管理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北京城管正依托基于物联网和创新2.0的智慧城管建设积极探索创新2.0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
孟庆国教授在总结圆桌讨论时强调,泛在不仅仅是指网络、技术方面的泛在,更是指创新和服务的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0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智慧城管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要培育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