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中国航天三院)成立于1961年9月,是我国唯一的集研究、开发、设计、试制和生产飞行器为一体的科研生产基地。全院现有在职职工近18,0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000余人,研究员337名,高级工程师1,549名。航天三院先后产生了7位两院院士,培养出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专家、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00余人;拥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航天三院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24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如何提升企业前瞻性决策支持能力,航天三院基于BL&YH科技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实现企业的各类资源计划与控制能力、共享能力和协同能力、前瞻的决策支持能力的提升。
项目背景
目前航天三院所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计划与控制能力、共享能力和协同能力、前瞻的决策支持能力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对企业内部集成信息系统建设提出更高的信息化能力要求。
因此,航天三院希望基于大数据技术架构建设数据中心,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智慧企业经营创新体系建设及产供销、“端到端”集成的价值链优化。
项目实施
打造基于数据中心的BL&YH科技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
1. 建设数据中心,提供统一数据来源。
2. 建设数据资源管理分析平台,提供数据管理工具支持。
3. 基于BL&YH.BI产品开发统计分析报表。
客户收益
1. 极大缩短了从数据整合到报表制作的整个周期,提升了决策支持的效率。
2. 以BI倒逼数据治理,从报表端核对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两个数据源的数据一致性和准确性,从差异中发现业务流程疏漏,进行完善改进。
3. 易用性强,业务人员也可以自服务实现自己的数据分析需求。
案例详情
从底向上建设IT系统是非常普遍的常识,但在现实环境中,先构建完善的数据仓库再建设上层BI应用,往往会遇到非常大的可行性问题,很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推进下去。在航天三院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实际上非常早就开始进行数据仓库的建设,但是却一直无法真正上线。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没有BI作为前端输出,用户无法了解到底数据清洗该如何操作,因为用户对于哪些数据有误,有什么错误没有感知,所以无从下手,让数据清洗成为空谈。第二,在半年或更久的时间内,如果系统一直没有成果,且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用户会越来越失去热情和信心,导致项目推进受阻。
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让航天三院有了更多的深刻体会:
1. 业务管理的篱障:清除业务管理的篱障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2. 数据基础的准备:数据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缩短项目实施周期的关键;
3. 技术平台的选择:良好的技术平台决定了项目的基点水平以及为系统持续运行与改进提供充分的技术能力保证;
4. 已有存量的处理:恰当的存量系统处理标准是保存并继续发挥已有优良信息资产投资效益的关键,也是清除不良信息资产失败投资的必要措施;
5. 实施路线与策略:面向实施目标制定适宜的实施路线与策略是保证项目过程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
6. 自主可控的考量:自主可控的考量涉及项目基点、业务匹配度、创新能力、长期运行成本、模式与能力产业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与决策。
建设数据仓库的周期长,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果。BL&YH科技的一站式大数据分析平台,让我们更早地看到数据仓库的成果,指引我们该如何做数据清洗,为了后续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航天三院项目负责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