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对一座城市正常有序运转的考验。
这次抗击疫情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政务等智慧城市管理新手段凸显了其价值,在筛查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监控隔离人员、保障居民正常生活、远程智能问诊、在线学习、协同办公等方面,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可以说,智慧城市水平已经成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就在近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计划聚焦智慧政府、智慧社会、数字经济等,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
从2011年起,上海开始建设智慧城市,通过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全国首个“光网城市”,推进了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2017年开始,着重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应用融合创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智慧公安”等次第推进。
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存不足,尤其网络、存储、计算等亟待优化提升。同时,大系统大平台顶层设计和推进不足,亟需打破各类数据和系统之间的“烟囱”。
针对目前的短板和未来趋势,这次《若干意见》的核心是聚焦三大建设重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赋能数字经济;三大基础保障——“城市大脑”、信息设施、网络安全。
数据的共享交换一直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大障碍。
《若干意见》强调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首先要深化数据汇聚共享,依托市大数据中心,优化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
其次强化系统集成共用,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
再次,支持应用生态开放,大力吸引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优良的智慧城市开发生态。
“一网通办”“一网通管”这“两张网”的建设,被提升至重要地位。对于“一网通办”,《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政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加快电子证照、印章等应用,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一网通办”总门户功能;在医教养、文娱旅体等领域,整合升级一批示范性强、体验度好的系统平台项目。
《若干意见》从六个方面对城市运行“一网通管”进行了细化。紧扣“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目标,加强各类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城市运行视图,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运行体系;基于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需求,打造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深化建设“智慧公安”,实现感知泛在、研判多维、指挥扁平、处置高效,构筑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态势;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优化城市智能生态环境,加强对水、气、林、土、噪声和辐射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的实时获取、分析和研判,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推进街镇、居村各类信息系统归集,有效支撑居村委会减负增能。
《若干意见》还对全面赋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优化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切实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举措。
其中提出,要打造数字新产业创新策源高地,支持区块链数据溯源、V2X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率先规模化落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信息通信、高端芯片设计制造、核心软件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关键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推动5G先导、4G优化,打造“双千兆宽带城市”,并率先部署北斗时空网络,深化IPv6应用;落实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率先推行首席网络安全官制度。